深圳民营博物馆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深圳和畅园博物馆参观记|环球消息

来源:读创 时间:2023-07-04 13:25:31

作者:张明强

深圳的民间收藏事业,在近十几二十年来的发展,与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样生机勃勃,有一批热爱艺术品收藏的企业家舍得花重金购藏高端的艺术品,特别他们对一些古今名人名作的研究与收藏,这几年陆续办起了专业的美术馆、艺术馆或博物馆。


(资料图片)

民间收藏,既是对公营博物馆的一种补充,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个城市都会建古玩城、工艺品商城,但建有大型专业的民营博物馆的比较少,博物馆是非盈利性的,又是一个需要持续投资的事业,每年需要花费巨资才能支撑一个博物馆的日常开销。深圳毗邻香港,深港两地出了很多大收藏家,但能凭一己之力办成一个民营艺术博物馆的却很少,原因就是办博物馆太烧脑、太烧钱。

在“世界博物馆日”之后的几天,朋友带我去深圳坪山参观了一个民营博物馆——和畅园博物馆,不收门票,馆内完全免费。该馆以收藏中国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书画为主,同时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陶瓷,收藏质量之高是我近几年来参观众多博物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上图:和畅园博物馆展厅一角。

最近几年,我参观过不少民间收藏馆、艺术馆,深圳繁荣的商业文明确实促进了民间收藏文博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一改过去深圳在部分人眼中“文化沙漠”的认知。近年来,深圳有太多的资本流入到了艺术品市场,很多互联网大厂的企业家都把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但相对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的文化积累时间短,还不够厚实,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大,但始终还是缺少民间资本的大量介入,或者说还没有真正发挥民间的收藏力量,民营博物馆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民营博物馆,和畅园博物馆的办馆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收藏展示了不少近年来通过国内外著名拍卖公司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拍买回来的重要艺术品真迹,体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做到了收藏古今书画艺术品的“真、精、新”,真为基础,精为前提,新为归宿,这是许多藏家追求的目标。

和畅园博物馆馆藏的重量级文物,有从日本拍回来的明初方孝孺的十二巨幅行书条屏、董玄宰的巨幅书法条屏,有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的力作,清初“四僧”的八大山人、石涛、渐江、髡残的精品,有“四王”的王鉴、王时敏、王原祈、王翚的代表性作品,也有“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李鱓、黄慎、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的精彩之作。

上图:方孝孺的十二条屏行书。

上图:清代八大山人所作的鹿。

同时,陈列展示了近现代书画名人名作,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京津画派、长安画派的代表性大家作品大聚会,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高剑父、康有为、李可染、吴冠中、刘文西等等洋洋大观。600多件流传有序、出版著录的书画作品支撑了整体馆藏,参观者可以从整个馆藏的走线,了解并看到整个博物馆丰富的系列收藏,反映出中国自明代以来书画艺术发展进程的脉络,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经典陈列。

上图:张大千所作的红梅。

上图:蒋兆和所作的人物。

收藏是一种兴趣使然的事,需要巨额财力的支持,从感兴趣到敢收藏,是从零到一的起步。这个开始阶段是最艰难的,也决定了收藏的高度。有了开始,就会有发展,发展的过程可能是慢长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增加藏品的数量,提高藏品艺术质量的过程。不管是中国古代书画,还是近现代书画,或者是中国陶瓷艺术品,其收藏的价值都必须体现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探索,这一点我们从该馆编辑出版的三大册《和畅园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集》中可以看到其学术水平和艺术主张。600多件书画艺术收藏,可谓件件有出处,张张有考证,每一件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每一张都经过专业的鉴定,达到并体现出较高的馆藏级学术研究价值和欣赏审美价值。

上图:董其昌的巨幅行书佳构十二条屏。

有如此体量的艺术品收藏,对深圳的民间收藏文化事业是一种推动,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博建设的一种补充。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发展使命,不但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文化进步,也可以成就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艺术品位。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大量民营博物馆、艺术馆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一个城市高度文明的风景和标志,期待深圳能建立更多如同和畅园一样的民营博物馆,这对推动城市的人文环境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审读:谭录岗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zhangb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邮箱 : 39 60 29 14 2@qq.com